您是否也覺得整晚都在作夢,劇情千奇百怪,醒來後卻比沒睡還累?明明睡眠時間足夠,卻因為淺眠多夢,導致白天精神不濟、注意力難以集中?若您有多夢睡不好、多夢累的困擾,請放心,這篇文章正是為您而寫。
多夢本身是正常的睡眠現象,但當夢境過於頻繁、清晰,甚至影響到您的睡眠品質與白日生活時,它可能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。台中身心科推薦-禾悅身心醫學診所將透過這篇文章,帶您深入了解多夢背後的原因,並提供專業的改善建議。
內容目錄
Toggle多夢代表睡不好嗎?破解常見迷思
許多人誤以為「作夢就代表沒睡好」,或甚至認為「多夢代表睡得很沉」。事實上,作夢主要發生在睡眠週期的快速動眼期 (REM)。在這個階段,我們的大腦相當活躍,負責處理白天的情緒與記憶。
正常的睡眠下,我們會經歷數次的REM週期,但通常只會記得醒來前最後一個夢境的片段。如果您感覺整晚都在作夢,或是夢境內容讓您多夢易醒,這往往代表您的睡眠結構不穩定,睡眠深度不足,導致您在淺眠與REM階段之間頻繁轉換,才會記得這麼多夢。
簡單來說,問題不在「作夢」,而在於「記得太多夢」,這才是睡眠品質不佳的指標。
為什麼我會一直多夢?解析淺眠多夢的8大常見原因
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淺眠多夢呢?這背後往往不是單一因素,而是生理、心理與生活習慣交織的結果。以下為您整理了臨床上最常見的多夢的原因:
- 心理壓力與情緒困擾:這是最常見的原因。當我們長期處於焦慮、憂鬱、緊張或是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時,大腦即使在睡眠中也無法完全放鬆,導致夢境變得活躍、混亂,甚至出現惡夢。
- 睡眠呼吸中止症:患者在睡眠中會因呼吸道阻塞而短暫缺氧,大腦為了喚醒身體呼吸,會中斷深層睡眠,使患者停留在淺眠階段,進而導致多夢、頻繁夜醒。
- 睡前使用3C產品:手機、平板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,干擾生理時鐘,讓大腦誤以為還是白天,難以進入深層睡眠。
- 不規律的作息:輪班工作、報復性熬夜或週末瘋狂補眠,都會打亂我們體內的睡眠節律,讓睡眠變得淺薄。
- 睡前攝取刺激性物質:咖啡因、茶、酒精都會干擾睡眠結構。特別是酒精,雖然看似助眠,但它會抑制REM睡眠,待酒精代謝後,REM睡眠會強力反彈,造成下半夜多夢、易醒。
- 身體疾病影響:慢性疼痛、不寧腿症候群、甲狀腺功能亢進、心臟疾病等,都可能因身體的不適感而影響睡眠深度。
- 藥物副作用:某些藥物,如部分高血壓藥、抗憂鬱劑、類固醇等,可能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,進而改變睡眠模式。
- 不良的睡眠環境:寢室過於光亮、吵雜、悶熱或寒冷,都會成為干擾睡眠的元兇。
我是所謂的「多夢體質」嗎?
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從小就很多夢,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的多夢體質。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,雖然沒有「體質」這種說法,但某些人的自律神經系統確實可能天生較為敏感。
這類型的人對於內外在的壓力、光線、聲音等刺激反應較強烈,交感神經容易處於亢奮狀態,因此睡眠時也較難完全放鬆,容易停留在淺眠階段,自然也就感覺多夢、多夢易醒。
如何改善多夢,提升睡眠品質?
如果您想改善多夢問題,可以從建立良好的「睡眠衛生」開始。以下提供幾個非藥物性的實用方法:
- 建立規律的生理時鐘:無論平日或假日,盡量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與起床。
- 打造理想的睡眠環境:確保臥室夠暗、夠安靜、溫度適中。可以考慮使用遮光窗簾或耳塞。
- 睡前一小時遠離3C:將手機、平板放在臥室外,改為閱讀書籍、聽輕柔音樂等靜態活動。
- 學習放鬆技巧:練習腹式呼吸、正念冥想或瑜珈,有助於平穩自律神經,舒緩睡前焦慮。
- 規律運動但時間要對:白天或傍晚適度運動有助睡眠,但睡前三小時內應避免激烈運動。
- 檢視飲食習慣:晚餐避免吃得過飽,並減少咖啡因與酒精的攝取。
淺眠多夢看哪一科?身心科是您的專業選擇
如果您已經嘗試了上述方法,但失眠多夢易醒的狀況持續超過一個月,並已嚴重影響您的日常生活,這時就應該尋求專業協助。
那麼,淺眠多夢看哪一科才是最正確的呢?答案是「身心科(精神科)」。
許多人以為睡眠問題找耳鼻喉科(檢查呼吸中止)或神經內科即可,但若您的問題根源於焦慮、壓力等情緒困擾,身心科醫師才能提供最全面的評估與治療。
選擇身心科的理由
- 找出根本原因:身心科醫師會從生理、心理、生活習慣等多個層面,為您找出多夢的根本原因,而非僅僅處理症狀。
- 多元整合治療:除了藥物輔助,身心科更專精於非藥物的治療方式,如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(CBT-i)、壓力管理與放鬆技巧教學。
- 處理共病情緒:許多睡眠障礙的背後,都隱藏著焦慮症或憂鬱症。身心科能同時處理這些情緒問題,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。
一夜好眠並非奢求。禾悅身心醫學診所擁有專業的醫療團隊,我們深知睡眠與情緒健康的密切關聯,致力於提供溫暖且個人化的整合治療方案。若您正為淺眠多夢所苦,別再獨自承受,歡迎立即預約諮詢,讓我們陪伴您,找回一夜安穩的睡眠。